返回栏目
华夏聚焦网文化 • 正文

真事不虚 虚事不拘 历史小说就应该像孙群这样写

发布时间:  浏览: 9462 次  作者:梧桐月

“大事不虚、小事不拘”一直是很多历史小说家创作的“铁律”,但也一直因此让很多历史小说作品受到不同程度的质疑,其中一点就是故事情节与历史记载有或大或小的出入。江苏作家孙群以自己的创作实践找到了另一条历史小说的创作法门:“真事不虚、虚事不拘”。

历史小说历来是很受欢迎的,喜欢历史的人往往可以在故事中找到完整而生动的细节,与学术书籍比起来,历史小说的阅读体验更轻松愉悦一些,可以产生很强的代入感。

历史小说自诞生以来,优秀作品便层出不穷,更是诞生了很多经典。四大名著就包含了两部历史小说。当代的《李自成》《雍正皇帝》等等,都成了一个时代的经典。正在市场上火热的《战国纵横——鬼谷子的局》也有沉淀为经典的趋势。这些经典作品,无论思想性还是艺术性都已经达到一个常人难以企及的高度。但即使是这些经典或“准经典”,它们也回避不了一个普遍的问题:不少人物、事件与历史记载相距太远。人物的时空错位、事件的张冠李戴、情节的移花接木……小说家高明手段于斯尽显。《三国演义》说是七分实三分虚,实则是三分实七分虚,于此便是明证。以至于很多人写书来指正其伪。刘逸生所著《真假三国纵横谈》就是其中一种。

经典已然如此,一般历史小说更是戏说成风,虚妄故事泛滥成灾,实在不用一一列举。当然,小说毕竟是小说,不是历史。完完全全按照历史写,那是史书,不是小说。“大事不虚,小事不拘”是历史小说创作的不二法门原本也没错,但什么是“大事”,就看小说家怎么定义了。在罗贯中眼里,官渡之战是大事、赤壁之战是大事、夷陵之战是大事,这些他自然下笔“不虚”。但死于孙坚所部的华雄成了关羽的刀下鬼,比诸葛亮年长的周瑜成了小弟弟,孙权回船受箭成了孔明草船借箭……凡此种种,不一而足,这就“不拘”了,因为在罗贯中眼里,这些是“小事”,哪管它是不是有真实的历史记载。这才导致《三国演义》虽然成为经典,极其精彩,但也留下许多困惑,容易引人误入歧途,时常为很多严谨的读者和学者所诟病。有人说,若这些“小事”都要“不虚”,那历史小说还怎么精彩起来?我认为,历史本身就是精彩的,经过艺术加工后会更精彩,但“艺术加工”不能篡改历史。凡是有历史记载的事,都应“不虚”,因为即使是很小的事、很小的人物,都与大的历史事件相关联,都有“蝴蝶效应”存在。

那么,历史小说究竟应该怎么写?江苏作家孙群做了很好的尝试。他在写《三国发明家•马钧》时,把“大事不虚,小事不拘”改进了一下,定下一个“真事不虚、虚事不拘”的原则。据说,他在创作这部书时是把这个八个字标在页眉上的,以时刻提醒自己。且来看看他是如何创作历史小说的。

三国是个热门题材,有经典示范在前,跟风戏说在后,所以历来虚拟其事胡编乱造者多多。《三国发明家•马钧》却一反常态,坚决尊重历史文献记载,毫不走样地如实描写了小人物马钧一生的发明故事,同样写得跌宕起伏,高潮迭起,精彩纷呈。

写这部小说时,孙群坚守“真事不虚”的原则——尊重历史记载绝不走样。马钧是魏晋文学家傅玄留下的一篇人物志。傅玄与马钧不仅是同时代人,还是同僚关系,他的记录完全真实可信,并有流传千年的发明实物佐证。虽然只有短短的一千四百多字,却把马钧生平的发明与涉及的人物介绍得清清楚楚。这就是真实的历史。这样的人物、这样的事件是不可以虚构的,不可以张冠李戴的,不可以移花接木的。孙群对傅玄笔下记录的每一件事,都没有去改变它,完完全全遵循着文献本身的记载。

而由马钧的活动年代、活动范围、社交关系推演出来的历史背景也完全以《三国志》《汉晋春秋》《魏略》《资治通鉴》等史书为凭,而并不从《三国演义》之类寻找依据。傅玄《马钧传》里写到的与马钧有关联的人物,如傅玄自己、魏明帝、裴秀、曹爽、曹曦、高堂隆、秦朗以及提到的公输班、墨子、张衡、王尔等无不按照他们真实的生平去写,孙群绝不允许自己有半点虚构。即便在塑造人物时,其性格特征也尽量按照历史记载去还原。傅玄是马钧生活中的重要人物,没有他,就没有马钧的记载。孙群就在小说中把他作为马钧成长过程中的主要推手之一。据史书记载,傅玄性情急躁,不能容人之短。孙群在小说中也是如此塑造,用丰富的细节来着力表现这一性格,使这个人物异常的丰满。

很多历史小说,因为故事需要,就把两个时空错位的人生拉硬扯到一起来,比如历史上,明明马超在刘备称帝后第二年就忧惧而亡,《三国演义》却写他在刘禅继位后,诸葛亮安居平五路时,领兵前往西平关挡住羌王轲比能一路,上演一出“短时空穿越剧”。历史小说中,类似这种“关公战秦琼”的荒诞故事不胜枚举。这一点,孙群就处理得很好。他是怎么做的呢?《三国发明家•马钧》写到三个小神童:小先生张超、小夫子傅玄、小领袖裴秀。傅玄和裴秀是真实的历史人物,不是虚构的。张超这个人物是故事需要,不能没有,他的原型其实就是他的祖父张仲景,小时候真的就是一个神童。如果把张仲景直接移到小说中,那就发生了时空移位。而张仲景的后代,史书中没有详细记载,这就给创作提供了很大的空间。孙群就是利用这一空间,虚构了张超这个人物,把张仲景的神童天资从他身上体现出来,既不违反史实,又满足了故事需要。明确地说,孙群笔下的张超其实就是其祖父张仲景本人。

孙群的历史小说当然也需要虚构。如何虚构呢?那就是“虚事不拘”——不存在的事就根据故事逻辑充分发挥。孙群的《三国发明家•马钧》中也有许多虚构的人物。比如马钧的妻子王舒,王舒的姐姐王巧,王巧的假丈夫李牧等等。因为傅玄的《马钧传》里没有马钧家庭成员的记载,这又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。对她们的描写只要不影响到对马钧生平事迹的真实体现,尽可以自由发挥。所以才有了马钧在发明过程中与王家姐妹的情感纠葛,才让小说始终透着一种悲壮的凄美,才有了如此震撼人心的效果。这些“事”都是“虚”的,历史上没有记载的,却又合情合理的,不影响真实历史,只要符合故事逻辑,尽可以无拘无束地展开无穷的想象力。

 

小说中有一个很特别的人物,单先生,是书中一个世外高人的存在。这个人物可以说是虚构的,也可以说是真实的。那是孙群从史料中找出来加以合理设置的人物。根据《魏略》记载,徐庶“本单家子”,少年时因行侠仗义失手被擒,被同伙大闹法场救出,《三国演义》说他改名单福浪迹江湖,三国爱好者无不知晓。孙群据此虚构了当年曾参加劫法场救徐庶的单先生。劫法场的人是不是姓单,既不能证实,也不能证虚。这就是个合理的想象了。而且因是徐庶旧识,单先生的高人形象也就自然可信,毫无违和之感。这就是孙群的高明之处。小说中蜻蜓点水般提到的人物如徐庶、胡昭、石韬、毋丘俭、王鲁连、左俊伯等人,都是严格按照历史记载写入故事的,看似不经意,其实很用心。

 

傅玄《马钧传》描写马钧的发明过程只是个大概,有大量的空间需要填充细节,这又为孙群的创作提供了发挥的余地,才能将一个千余字的历史记载,丰富成几十万字的长篇小说。所以,在历史记载中的发明过程看似简单,小说中可就精彩极了。比如马钧改进织布机,文献记载就是马钧把旧织绫机的“五十综五十蹑、六十综六十蹑”均改为“十二蹑”这么简单。但孙群却毫不拘泥地虚构了父子逢冤、奸臣设陷、立约赌婚、发明被毁、姐妹代嫁……等一长串的传奇故事,让织绫机的改进过程充满惊险、悬疑和戏剧色彩,可谓精彩纷呈。但每一个虚构情节的历史背景又都严格遵循历史。与这些情节相关联的人物如果不是虚构的,那也严格按史实来写。这样,让虚构的故事也变得煞有介事。小说中马钧发明水转百戏、还原指南车、改进诸葛连弩、创造龙骨水车等等,更是好戏连台,拐点频出,伏线千里,高潮迭起,如同一部精彩的电视连续剧,令人大呼过瘾,不忍释卷。

其实,马伯庸的《三国配角演绎》以考据的手法填补“历史缝隙中的细节”,也是“真事不虚,虚事不拘”这一原则的很好诠释。相信很多历史小说家在创作时也有意无意地遵循了这个原则。

 

写到这里,有一点要说清楚,写这篇文章的目的不是有意要把《三国发明家•马钧》与名人名著相提并论。它是否优秀,每个读者都有自己的评判标准,还需要时间的检验。我这里找到和认同的只是孙群历史小说的创作原则和手法。

真事不虚、虚事不拘——我以为,历史小说就应该像孙群这样写。

2020.3.25

作者简介:梧桐月,70后,江西人。从事画廊营销。兼事诗词、散文、书评创作。作品散见于各地报刊,获全国大赛奖项多次。

    相关文章Related

    返回栏目>>

    首页   |   帮助   |   人员查询      

    Copyright © 2020-2026 华夏聚焦网 版权所有

    合作单位:北京京师律师事务所,北京长城国际文化

    交流促进会,央视CMG《品牌中国》栏目

    中国质量监管杂志社,中国质量监管网,全国廉政法治培训基地

  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许可证:京字第22226号

    947970547@qq.com

    地址1.北京市中央电视台星光影视园

    地址2.北京市中央电视台梅地亚新闻中心

      备案号:京ICP备2021021376号-1

       京公网安备 11011502004812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