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华在线网 祁成志
湖北书法百人工程
郭衍槐
郭衍槐 湖北大冶人。书法先后师从金伯兴、曾翔先生。现为中国书协会员,湖北省书协理事,湖北省书法院研究员。全国代表性中青年书法名家“个案研究”会成员,聚艺厅成员。
作品先后参加全国第七届中青年书法展、全国第二届行草书展、全国首届青年书法展、全国首届大字展、全国第四届正书展、 第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等;先后获《书法导报》国际书法大奖赛二等奖,纪念傅山诞辰400周年书法展二等奖,湖北省第三、四、五、六届书法篆刻展二等奖等。《书法报》《书法》杂志、《湖北日报》等曾先后专题推介。书法作品被中国国家画院、今日美术馆、湖北省美术馆、武汉美术馆等机构收藏。出版有《当代青年艺术家——郭衍槐》卷。
衍槐之拙
黄 斌
世人大多喜欢妍美流便的书法,一手漂亮的字,雅俗共赏,皆大欢喜;但也有人喜欢独辟蹊径,甘于清寂,独守个性化的美学追求,苦心孤诣,不改初衷。在我的印象中,郭衍槐便属于后者。
如果用一个字来形容郭衍槐的书学追求,那就是:拙。如果用两个字,那就是:稚拙。
郭衍槐曾对我谈及,在一次书展上,有一个小朋友看着他的字,对其家长说:“这个字我喜欢,好玩!”“小朋友的随口评价,深获我心,比得了兰亭奖还要开心”。
宁拙毋巧,是傅山的“四宁四毋”之首;更有极端者如南宋名僧道璨,在其《赠开图书翁生序》中说:“书学厄于钟繇、卫夫人辈,大坏于王氏父子……万波横流,举天下莫之能遏。”形象点说,这一路书学的审美趣味,不喜欢那种妍美流便的书风,不喜欢“晋唐簪花仕女之态”。就像法国超现实主义诗人布勒东的诗句所言——永远都是第一次,衍槐所追求的,是书写的那种生成感和生趣,和在书写过程中朴素、自然的感觉。
4月上旬的一个黄昏,天蓝云白,我来到他的书房,去他独特的书学世界里作一次漫游。
郭衍槐的书房陈设相对简单,一架书、一张工作台、一木榻、一茶几而已,显得空朗开阔,另外在头顶房梁处,镶嵌了几块仿古木雕,书架上摆了几件马口窑器,墙壁上挂有两幅自书小品,不乏古色古香,但更见一种随意。
郭衍槐师从金伯兴先生多年。早在1990年代初,他便经常在夜间骑着自行车,从湖北省工商局到水果湖,向金先生请教。“金老师对学生要求严,指出缺点毫不含糊,自己以前的习气,慢慢全没有了”。
在郭衍槐来说,那是一种洗尽铅华的感觉。我们学书,大多是从唐楷入手,进而学习行草和篆隶,郭衍槐也是这样。但在金先生的指点下,他把目光投向了民间书法。此后,他一方面在南北朝墓志、敦煌文书、魏晋文书残纸等新出土的民间书法中汲取营养,另一方面学习于右任、谢无量、徐生翁等近代名家,找到了自己努力的方向。
对于普通欣赏者来说,面对这些东倒西歪的字,的确不免心生疑惑,并且这种质疑在专家中也一直存在:碑帖之争,古今之争,民间和文人之争,构成了书法审美的内在矛盾,也成为推动书法发展的内在动力。
我第一次见到郭衍槐,还是在1997年的湖北省第四届书法篆刻展上,那时他以一张行书条幅获得了二等奖。那幅字虽然碑味甚浓并兼有民间书法的率真之趣,但还算规整,法度训练的痕迹仍很清晰,而现在再看他的字,感觉法度的制约几乎没有了,是纯粹的书写。
郭衍槐把他的近作一一在工作台上铺开,有小品,有长卷,很耐看,滋味如茶,慢慢地从宣纸上散发开来。字的结体,或伸张、或内敛、或欹侧,用墨湿浓相间,枯燥相续,章法或疏或密,像置身于一个吵吵闹闹的幼儿园中,耳朵和眼睛有点停不下来。
郭衍槐说,民间书法稚拙、率意,大朴不雕,给人一种原生态的自然之美;这些字小大由之,不计工拙,也让其心态放松了,用笔自由了。
生活的多元和丰富,或许就在于人们的追求虽南辕北辙但并行不悖。我对郭衍槐说,像你这样的书坛老手,用数十年之力,刻意把字写拙,实在是一件困难的事情。他说,在现代社会,写字的实用功能锐减,你就是写得别人不认识也没关系,手写的字,几乎从寻常日用中退身而出。艺术,不就是从有用起身,走在通向无用的途中么?你喜欢这样写,这种喜欢在现代很完整,多好。的确,没有比喜欢更好的理由。
让人非常惊讶的是,在2013—2014年间,郭衍槐做了一年的“周末高铁客”,每周末乘坐高铁,来往于武汉和北京之间,自己掏钱,去北京中国国家画院曾翔工作室高研班学习。“写了这么多年,为书法继续交点学费,我觉得还是值得的。来往于两地,让我知道北京书法圈中的人在想什么、做什么,对我的创作很有帮助。”他说。
郭衍槐正当盛年,精力弥满,值得期待。喜欢他的书法的人,也有很多。读他的字,如果读进去了,会感到有种蕴涵很深的内秀,有时甚至有一些莫名的感动。这,或许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“拙味”吧。
但在郭衍槐眼中,他更看重的,是艺术创化之初的那种从无到有的过程,他理想的书法,是满幅活泼泼的源头和活水。
作品选刊
行书白蜺斗方
隶书尔有条幅
行书北碑条幅
行书上游天柱下息云峰联
行书南去中堂
行草离骚条幅
行书西来横幅