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回头书记”李福强

来源:搜狐    作者:婉婷    人气:    发布时间:2020-06-01    

  在河北晋州,没人不知道李福强。

  其实他只是个普通的基层党员干部,但他的经历可谓“传奇”:从一名工人到村民推举为李家庄的村支书,再到镇长、镇党委书记、再到晋州市农业局党组书记、政法委副书记,再摇身一变为李家庄的村支书。从市里领导回来再当村支书的“回头书记”,李福强还是第一人。

  1984年到2015年,从26岁的热血少年到鬓边微白的老干部。命运的绳子把他紧紧地系在了“党员”这个光荣的使命之上,

  “李福强又把书记当、大伙拥护欢歌唱”

  2013年3月,李福强离职了,2015年4月李福强又回到了李家村。组织上很高兴,李家庄村这个“落后村”又有救啦。村民们也很高兴,李书记回来了,俺们的问题一定能给解决咯。

  只有李福强的家人一肚子的不满和不解:“你说你这在外面混得这么好了,好不容易离职了享几天清福,干嘛要回来趟这趟浑水,图个嘛?

  图嘛?能图嘛,一个党员干部,不管在不在岗位都要图着“为人民服务”!

  再说了,我是党组织培养出来的人,历练了那么多年,不就是为了更好的服务人民?父老乡亲们把我从这里送出去,只要乡亲们需要,我自然要责无旁贷的回来!

  从市直机关的一把手,到落后村的党支部书记,李福强又找回了当年的那股冲劲儿:对,啥也不说,就是干!

  从这个精瘦的“小老头”身体里散发出来的那一股股的能量是真的不容小觑。像开启每一种新的经历一样,即使重新回到人生的起点,即使是年近花甲的退休党员,他也还是给自己立下了“flag”:要李家庄在自己的带领下“三年小变,五年大变,十年巨变”。

  此时的李家庄村还是远近闻名的“落后村”:城市建设与征地激发矛盾,村里解决不了,暴力上访事件时有发生;道路泥泞狭窄,晴天一身土、雨天两脚泥,出租车进不了村,村民买了车也不愿开进来,出行全靠腿,老人时常摔;用电难、喝水难,发展难,精神贫乏,少部分村民素质低……

  而这边,村支部也早已经被这些陈年弊病折磨得叫苦不迭,村里穷,村民气,沟通难,干部也难,整修钱从哪儿来?好不容易有了钱,村民又执拗,分厘必争,在宅基地权益上丝毫不让,连最简单的整修街道都只能干耗着……

  好在李福强来了,带着新的时代任务和不变的党员使命回来了。二十多岁,他还是个毛头小子时,全村82名党员就全票推选他当了党支部书记,凭着一腔热血和管理智慧解决了“公粮缴纳、教育集资、计划生育、招商引资”等当年一个个关乎国计民生的大问题,把李家庄村带上了发展的快车道,成为晋州市西部地区发展的重点村。

  (李家庄村村委会外景)

  如今,时代在进步,政策在变好,新的矛盾虽然被激发,但当年谩骂、威胁、拉资源、抢商机都难不倒的李福强,在党的引导下,在群众的呼声中,再次站了出来,成为李家庄村的精神支柱。

  “生命只有干出来的精彩,没有等出来的辉煌。”

  说干就干,李福强是个急性子,但更是个聪明人。他知道村里所有问题的出口都在于人,在于意识,在于广大党员干部有没有真正拧成一股绳。

  李福强挨家挨户走访了村里的老党员干部,深入群众中间,摸清了村里亟需解决的矛盾和村班子管理中的问题。

  (看望慰问老干部)

  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,村民与干部形成了“拉锯战”,互不退让,沟通困难,以致于不愿再沟通,党员干部也没了信心,思想落后,意识松懈,工作不积极,甚至背地里咒念歪理,不思进取。

  李福强了解情况后,首先在村委的墙上刷上了一段话:有目标的人在奔跑,没目标人的在流浪,因为不知道去哪里;有目标的人在感恩,没目标的人在报怨,觉得全世界都欠他的;有目标的人睡不着,没目标的人睡不醒,因为不知道起来干嘛;生命只有干出来的精彩,没有等出来的辉煌。”

  接着是大刀阔斧的整改:采取严格的办公制度,上午八点到十二点,下午两点到六点;表现不合格的,充分听取村民意见,借助换届选举,选优配强村干部队伍;持续开展党员教育、党员议事、主题党日活动,并到西柏坡重温入党誓词,建起晋州市第一个党组织生活馆,增强党员服务意识;带头学习,以身作则,每周、每月定期召开“三比一争”活动。

  党员每天还要写日记,做笔记,党小组长每月检查,有的老党员不会写字或书写困难,年轻些的党员干部分包,将政策念给他们听,再把他们的学习体会记录到本子上。现已78岁的老党员李全计,虽然耳聋眼花,但丝毫不影响他们对党的政策的了解,对村内工作的建议和帮助。

  杨占常是村办公室主任,指着一张长长的工作清单说:“这是我今天一天的工作。”杨占常直言不讳,“这都是被李书记炼出来的,以前上了班,抽根儿烟,扯会儿皮,一晌就过去了…现在可不行了,我们都是给李书记立过“军令状”的,这些事儿干不完,我要受批评的,他看问题一针见血,解决问题也从不拖泥带水,尤其是批评人,更是从来不留情面!”

  “乡亲家里养的狗都和村干部们熟了,进门都不带叫的。”

  从群众中来,到群众中去,要善于集中群众的智慧寻找解决困难的办法。回到村里的第一天,李福强就拉起了他的“智囊团”——由村里的老党员干部、村民骨干、在外地的本村能人组成的顾问团。

  李福强认为,一切矛盾的根源都是沟通不畅。他的经验是决策上要充分听取老干部和群众代表的意见,形成初步的建议后,与村里的领导班子沟通,然后召开两委大会和村民大会,进行充分讨论,制定决策。部分村民由于受到视野和知识水平的局限,无法在短期内认同村委的决策,因此,在执行阶段一定要有充分的耐心和坚定的决心,不能说解释不通就不解释了,沟通不了就不干了。

  李福强将支村两委一班人分成小组,分头入户,挨家挨户了解群众想法、做群众工作,有的一家要去无数次。

  “很多乡亲里养的狗都和村干部们熟了,进了农户家都不带叫唤的。”老支书彭保强感慨道,“一件小事儿跑得多了,村民就感觉到了村干部的真心,你真心实意的帮助人家解决困难了,人家当然也愿意配合你,就怕人家不听你就不说了,甚至还急,那就结成了疙瘩。”

  照着这个思路,李福强带领村民拓宽了村里的街道,硬化了田里的小路。装上了12台8000KV的变压器,还新上了煤改电项目。原来吃水井浅、水质差,现在新打的三眼350多米的深水井,并购买了新潜水泵,机声隆隆,流出来的是全市一流的甘甜净水,24小时随取随用。还有无死角的摄像头、60余杆崭新的路灯、7000多米的地下灌溉管道……

  任何沟通都是有价值的,村民的意见得到了充分的考虑,村民所思所想被付诸实践,过程公开,信息透明,走到哪一步都有人告诉你,遇到了困难说出来,大家一起解决,才是真正拧成了一股绳。现在啊,村干部跟村民打成一片,都不愿意走了!

  为了让李家庄村建得更好,发展得更好,李福强每年都召集在外地创业、工作的本村人,建言献策,将更多的好思路好想法引进来,征集了差不多有200余条关于村子的发展建议,大部分都得到了转化,运用到了李家庄村的建设上。

  在他的带领下,晋州市多个重点项目——魏征公园、晋州市最大的公园——镜湖公园、碧桂园、鼓国华府等多个项目纷纷落户李家庄村。在不久的将来,李福强还要依托本地水果资源新上大型罐头厂,实现村集体收入的大跨越大提升,正在恢复建设晋察冀野战军在李家庄村建立的育英学校纪念馆......

  这,就是民主的力量。

  “精气神儿,可不是一件小事儿”

  各项行头是置办好了,但是“内里”也得好好拾掇拾掇。早在李福强心里酝酿了千百遍的“文化复兴”大计也提上了日程。

  其实李家庄村是当地有名文化之乡——全国独一无二的戏曲剧种咳嗨腔就起源于此。五六十年代,当地流传一句顺口溜:三天不喝汤,也要看李家庄的咳嗨腔。后来随着时代发展,咳嗨腔与其他传统文化一样,走上了逐渐没落的道路。

  李福强不能眼看着这些文化明珠遗落历史沧海,他牵头成立了咳嗨腔剧团,拉资金,买道具,修建排练场地,成立公司专门管理,制定政策吸引优秀的青年演员参与,并邀请专业老师复排咳嗨腔名剧《清官断》、《盘丝洞》等,还根据党的政策,不断排演新戏。除了送戏下乡,李福强联络自己的资源,为剧团争取了外地的演出,希望让更多人关注了解这项艺术。

  “精气神儿”这东西可不是修路打井,李福强知道这是个慢功夫,得一步一步来。除了把“招牌文化”挂出去之外,还得把“内功”练好咯,从根儿里找,从人心里把这“精气神儿”给练出来。

  路面硬化后,李福强首先带领村委粉刷了文化墙、宣传墙,建起了两个农民文化健身广场,藏书3000余册的村图书馆,建起了音乐喷泉广场,村民文化活动中心,他亲自带人搜集资料,整理编撰了村史、族谱、家谱,制定了《村规民约》,每户发放一本,引导大家讲文明、树新风;组织村民成立了南山书画院、战鼓队、舞蹈队、武术队、空竹队、书法协会、乒乓球队,举办戏曲节文化演唱会、书画笔会、书画展等文化活动,极大地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。

  时光荏苒30余年,从意气风发的青年,到运筹帷幄的老党员。李福强是一代基层干部的楷模,更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党员,这个身份曾带给他荣耀,但更历练了他的心性。

  他带领李家庄村从改革开放的初期走来,搭乘政策东风,进入城镇化发展的洪流之中,57岁的李福强将自己的半辈子都奉献给了党的光辉事业。

  如今乡村振兴,号角再启,重回故土,再披战袍。在一名党员的意识中,没有“衣锦还乡”的荣耀,只有“哪里需要哪里搬”的奉献骨血。

  再次回到出发的原点,对他不仅是对党员使命的成全,更是人生履历的另一种圆满。(中国城市报李舰波)

责任编辑:admin